- 李龙;王保民;
党政联合发文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治理方式,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党政联合发文满足了党政机构统筹改革的需要,促进了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是实现党的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工具。由于对党政联合发文属性认知不统一,制度体系不完善,使党政联合发文出现泛化趋势,可能导致党内规范性文件的效力外溢至国家和社会层面,单纯的行政性事务通过党政联合发文方式逃逸合法性审查。未来,可以从党政联合发文的属性界定、功能定位、适用范围、制发程序管理、审查监督、司法审查等方面进行完善,着力建构党政联合发文制度体系。
2025年03期 v.39;No.231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刘仁文;
现行刑法对驱逐出境的立法过于简单,存在期限不明、适用范围不清、无法减刑、没有规定不得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形等问题。在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刑法中长期被边缘化的驱逐出境刑加以完善:明确驱逐出境的刑期,设置“定期驱逐出境”和“终身驱逐出境”两种类型,并规范外国人在刑期内重新入境我国的法律后果;将驱逐出境的适用方式区分为“应当”和“可以”两种类型,明确两种不同类型的适用范围;构建附加适用的驱逐出境减刑制度,使其可以与主刑同步减刑;将国际公约中的“不推回原则”纳入我国刑法,明确不适用驱逐出境的情形及其例外。
2025年03期 v.39;No.231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邱本;
经济法是一系列核心关系的集合体。这些核心关系主要包括市场与政府(国家)、权利与权力、自由与秩序、效率与公平、个体与整体、私利与公益、私法与公法等几个方面。它们不仅是认知经济法的几个主要维度,而且是认知经济法的几组基本范畴,还是孕育和建构经济法的理论范式和制度框架的几根重要支柱。它们奠定了经济法的基础,建构了经济法的本体,决定着经济法的性质,表征着经济法的特征,影响着经济法的功能。可以说,只有全面地认知了上述核心关系,才能正确地认知经济法,科学地发展经济法。
2025年03期 v.39;No.231 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谢小剑;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检察院一般只向同级对应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在集中管辖制度中,出现检察院异地在集中管辖法院公诉的现象,引起了较大争议。我国管辖制度中仅规定了审判管辖和侦查管辖,缺乏审查起诉管辖的明确规定。理论研究中,对基于诉讼阶段论而衍生出的公检法地域管辖衔接问题缺乏关注。对《刑事诉讼法》的教义分析表明,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法院、检察院同级对应地域管辖规则,这便于确定案件的管辖机关,符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有利于法院、检察院之间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相反,异地公诉违反了审判阶段同一地域管辖规则,有违检察机关行使职权的地域性,会造成检察官异地出庭公诉的程序障碍。我国应当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法检同级对应地域管辖规则,采取同级移送规则,以审判地域管辖决定起诉地域管辖,在指定管辖时同时指定法院、检察院管辖,加强检察一体化建设,促进侦诉协作。
2025年03期 v.39;No.231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李凯;
从诉讼原理来看,二审审理的续审制模式与攻击防御方法的适时提出主义、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的开放立场,在体系上具有“亲和性”与“兼容性”。我国二审程序在审理模式、证据与事实的提出以及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方面潜藏着结构性的矛盾。对于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增加诉讼请求的问题,理论关注的视野已经从单纯保护被告的利益,转变为综合考虑各方主体的利益。现行法规定的二审增加诉讼请求之要件过于狭隘,在规范层面有必要从“被告同意”要件拓展为“请求基础事实同一”要件。以此为前提的二审诉讼请求的增加,在方便原告行使权利,促进纠纷一次性解决、提升诉讼经济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被告的防御利益与审级利益造成的损害。在思维方法上,这代表着从亲实体法立场到诉讼法本位立场的转变。即从静态的性质界定与要件分析之方法,转变为动态的情景考察与利益衡量之方法。
2025年03期 v.39;No.231 12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车路遥;
在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多重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等WTO成员方开始通过诸边倡议进路来推进多边贸易规则谈判进程。有个别成员方以维护多边主义的名义,将诸边倡议批判为背离多边主义,在实践上阻碍谈判并阻挠将谈判成果纳入WTO框架的进程。然而,诸边倡议进路与多边主义实则具有兼容性。在理念层面,诸边倡议进路与多边主义有诸多契合之处。在规则层面,诸边倡议进路在谈判启动、规则修正或减让表修改、纳入WTO规则框架问题上均可与体现多边主义原则的WTO相关规则相一致。在体制层面,诸边倡议进路可以通过维护非歧视等原则、促进规则的去碎片化、扩大成员间的共识基础的方式来发挥其对多边主义体制的建构作用。我国采纳诸边倡议进路与坚守多边主义立场之间并无矛盾,理应继续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的指导下推动诸边倡议谈判实践。
2025年03期 v.39;No.231 13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黄雄义;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我国现行法学知识体系的主要问题在于主体性和原创性薄弱,代表着“外来”的西方法学知识和代表着“本土”的传统法学知识已然表现出严重失衡。于数千年法制探索中徐徐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之建构诚非于事无补,而是兼具文化心态重塑、核心价值支撑、法学概念供给、法律思想输送等多重功能。为了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新时代新征程有必要沿循“挖掘—转化—传播”依次递进的基本路径,逐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沉寂到新生、从静态到动态、从文化到知识的系统转变,使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彰显出浓厚的民族历史底蕴。
2025年03期 v.39;No.231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正>一、通则[1]文中注释采用脚注,全文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注码号为[]。[2]非引用原文者,注释前加“参见”。[3]引用资料非来自原始出处者,注明“转引自”。[4]数个注释引自同一资料者,注释例:同前注[1],[德]魏德士书,第56页。[5]前后紧邻的两个引注,文献完全相同,而且没有其他文献干扰的,可以写“同上注”或者“Ibid”。[6]所引文献是外文的,从该语种注释习惯。[7]未尽事宜,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引注手册》为准。二、注释例(一)著作类[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2]姚建宗编著:《法理学:一般法律科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
2025年03期 v.39;No.231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本期数据